蓉城杯
当前位置:首页 > 蓉城杯
0
《大国崛起》给我们的思考
作者:黄涛(中铁城投集团) 发布时间:2016-04-26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曾经或仍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沉浮,在横亘绵延500余年的时空里,以充满理性之光的历史笔触,对九个大国的演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读,从政治制度到经济体制,从文化思潮到科技教育,从军事建设到民族特质,从地理影响到社会人情,以全视角的画面、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入木三分的解剖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幕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正剧。

国之兴衰,表面上看跳不出“历史周期律”这千年一叹,但拨开迷雾之后却能窥其一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只有那些在第一时间制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充当世界的主角。”这是《大国崛起》告诉我们的历史规律,它由大国的崛起引出,却不仅仅适用于国家这个特定的范围。可以说,国之兴衰,可以喻人,可以喻企,由它能联想到很多深思之处。

契约精神,体制运转之基石

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大国崛起》让我们无数次看到契约在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1492年,哥伦布在踏上寻找新大陆的茫茫征程之前,与资助他完成冒险的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进行了三个月的谈判,他需要和女王界定冒险成功后所得利益的分配方式。一个平民与国家元首之间的谈判,在今天的我们看起来依然十分荒谬。但是,谈判的要求并没有让女王收回她的赞助,因为契约的观念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契约是合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契约,他们之间的责、权、利才能得到清楚的划分,由此才能形成彼此的高度信任。一纸契约,让哥伦布获得了极高的声望、财富和地位,而女王则获得了在美洲大陆进行几个世纪殖民统治的巨大利益。

由此生发开来,我们企业所处的建筑行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处于缓慢渐进的规范阶段,除却市场形势风云变幻、行业潜规等等这些共性问题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带有和DNA一样的独特病理,如果要找到一种无处不在的问题,那就是契约精神的荒芜。什么是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绝不等同于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忠义理智信”,契约的存在必须是两方以上的主体,否则达不成共同的约定,而诚信则完全可以对每一个单位的主体提出,是一种道德品质。诚信靠自律和良知坚守,契约则需要诉诸制度的制裁力量。就企业这个经济组织而言,契约存在于集团与子分公司之间、企业与每一位员工之间,如果契约精神得不到彰显,那么权力的错位与越位,责任的虚置与空缺,利益的纠缠与模糊,这些现象就得不到根本的消除。

管理是“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员工作为经济人,除去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的互相包容之外,经济性的互利无疑是两方最重要的纽带,要维持一个活跃而不失规则、固化而创造不断涌现的局面,重要的一点就是契约精神的牢固树立。契约精神意味着责权利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我们常说责权利要对等,就是说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具有相应的权力,同时应该取得相对称的利益。具体到业务工作中来说,如果有权者有利无责,担责者无权无利,工作根本就没法开展,更不用谈执行力。我们需要审视检查的是,我们所有业务的关键绩效是什么,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否是向着关键绩效指标倾斜的,是否存在将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无关于关键绩效的事情上,为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甚至不紧急且不重要事情铺陈了相当的精力并自诩为“忙碌”,是否不担负责任的人成为了掌握权力、获得利益的人。我们常说,企业需要能干事的人,但更进一步讲,企业更需要两种制度,第一种制度能有效厘清核心业务、关键绩效,明确什么是“事”,消弭低效甚至无效的忙碌假象;第二种制度能有效形成让能干事的人安心干事、让不好好干事的人寝食难安的机制和氛围。这样的机制和氛围对任何企业、任何组织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思想观念的革故鼎新是一次次变革的先导,欧洲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启蒙运动,都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西方大国的发展。历史交还给历史。就企业而言,要顺畅解决诸多存在的问题,必须以责权利为基础建立组织和员工之间正当的管理准则,建造起健康正常的企业文化。契约精神的重塑,是我们理顺企业管理体制中不可逾越的一步。

企业家精神,组织发展之航标

看完《大国崛起》,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高瞻远瞩、具有雄韬伟略的英明领导者。葡萄牙的恩立克王子、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女王、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德国的铁血首相卑斯麦,这些人分别在各自国家的崛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大国崛起的舞台上,他们的光华闪耀夺目,虽然时光逝去几百年,依然灿若星辰。然而,他们的成就并不是上天的恩惠,他们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恩立克王子为了航海事业,穷尽了一生精力;而伊丽莎白女王则为了防止王权落入它国而终身未婚。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但更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少数人,但企业家精神可以成为一群人的精神特质。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创造性破坏”,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在市场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的本能,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的本能。创新不是天才的闪光,而是囊括上至企业领导者、下至员工普遍在内的不断修正、完善企业产品、工作流程甚至精神文化的过程,换言之,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概念的集合。对一个组织,特别是一个浸润于市场经济的经济组织而言,无论是高管还是操作层,都需要以企业家精神自勉。企业家精神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行业趋势并捕捉市场机遇,引领企业的航向;必须能够抛开少数人、少数团体的利弊得失,向旧的、落后的体制开战,打破那些束缚企业发展的藩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阻碍企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阶层;必须具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必须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敢于创新,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向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价值创造坚定迈进。这样精神,或许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或许是一个集体的组合,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它都具备宽阔的胸怀,乐见企业组织中各种思想的激荡,从而海纳百川、大浪淘沙,为人才脱颖明确导向机制。

与企业家精神相生相伴的,是强大的集体。葡萄牙正是作为欧洲大陆第一个形成的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才凝聚起民族的力量,实现了海上霸业;德国的统一,则更快地宣告了德意志民族的崛起。所以,在倡导企业家精神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精干、高效而又强大的机关,作为企业肌体的中枢神经。它能够指挥、协调、调度所有的资源,对我们的商业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使它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它能够把企业大脑传来的指令,完整而又迅速地传达下去,让我们的管理机制正常高效运转;它能够发现企业运行机制里面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不断自我完善。而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能够为我们召集汇聚一批职业化的企业员工,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他们具备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和健全的企业价值观,他们是专业领域的精英;他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从而为企业提供出更好的工作方案和工作绩效,而秉持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也会让员工为了更好的价值展现、更高的收入提供自由竞争的舞台。

工匠精神,员工个人修炼之途径

19世纪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写到:殷实的国库,坚实的城墙,豪华的设施,这些都无法令一个国家昌盛富强。但这个国家公民的素质,即人们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才是公民个人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殷实的国库,坚实的城墙,豪华的设施,说明了现在的富庶,而将来的能否继续强盛,则取决于公民的素质。

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句话:德意志的崛起不是偶然,它早在普鲁士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德国人正是凭借高素质的国民,在国家统一后的短短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经济赶超,成为欧洲首强。日本,这个一直让国人心中愤恨、纠结五味杂陈的“撮尔小国”,却是世界上拥有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最多的国家,共有3146家,第二名是德国,837家。究其所在,能成为世界强国、制造业强国,能制造出匪夷所思的流水线作业,根源都在于深入国民骨子里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而是把工作作为一种荣誉,代表着如果没有做好,就会感到自我价值的贬低,产生耻辱感。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口号,不是标榜,因为荣誉感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工匠精神是执着的又一代名词,甚至是“偏执”的执着。正因为这种“偏执”和精益求精,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如果说长久以来,我们难以培养起员工对工作追求完美而近乎苛刻的执着,导致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个人成才之路崎岖坎坷,那么,首先要在组织的制度设计上找原因,我们的制度设计是否存在“温水煮青蛙”的舒适,没有将企业在市场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残酷竞争强化进员工的心灵中,使员工缺乏必要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否对于在其位不谋其政、稀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做不到不换思想就换人,把平台交给能干事的人。其次,是否放任了工作流程中管理指令衰减、工作质量降低的现象,使一些人产生了“将就将就”、“过得去就行”的心态,从而使系统工作形成了90%×90%×90%×90%×90%=59%的递减效应,没有从流程的第一环节就对得过且过说不,对低质量的工作标准和执行“推倒重来”。第三,是否在引导渠道上存在着不畅、不通的地方,导致员工坐井观天、妄自为尊,意识不到何谓优秀的工作标准、何谓先进的工作经验,不能见贤思齐而是见不贤则喜,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为工作中自我存在的慰藉。从员工方面而言,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着使自身向价值型员工转变,将自身融入企业组织这个命运共同体,使自己的作为经济人的良知得到安宁;工匠精神还意味着员工个人要“三省吾身”,时常检视自身,多问问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是什么?自身的工作怎么才能干得更好?同行中还有哪些优秀经验可以学习?更进一步而言,“工匠精神”可以激发员工个人不断用创新、思索的精神去对工作过程、工作结果精雕细琢、反复对比,最终达到自身满意为止,找寻到自身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两百多年前,欧洲大陆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双城记》扉页中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这是对我们所处时代和形势的恰当注解,是对企业实现集团化、迈进“十三五”的最佳比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由新的发展趋势构成的市场机遇,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模仿的范例,一切都需要组织和个人以“腾笼换鸟”的魄力和视野去学习、去认识、去掌握、去运用,开辟出一条属于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大国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正在于此,穿行于历史的天空,我们能够回望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前行到多远的未来。

 

×
×